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人員的個體防護要求應高于一般作業人員要求,盡管救援時有個別情況影響正常穿戴或使用個防護用品,但也應有可靠的安全措施。救援人員要增強自我防護意識和自我防護的本領,切不可冒險蠻干。

  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個人防護方案

  救援人員要熟悉個體防護用品的性能特點,根據事故情況穿戴。在各類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過程中,特別要強調的是火災爆炸事故和化學事故的個體防護。發生這類事故時,非救援人員不要進入現場,救援人員進入現場必須穿戴合乎要求的個人防護裝備

 

  化學事故應急救援人員所應達到的個體防護分級:

 

  A級防護要求:事故生窒息性或刺激性毒物,該事故區域對生命及健康有即時危險(即在30min內發生不可修復和不可逆轉傷害)化學事故中心地帶;毒源不明的事故現場等的事故救援人員。

 

  B級防護要求:事故產生不揮發的有毒固體或液體,該事故區域對生命及健康的危害小于A級的事故救援人員;

 

  C級防護要求:治療已經脫離化學事故現場的傷害者,盡管傷害者所沾染的毒物不足以對他人造成威脅的臨床急救人員。

 

  除了A級防護等級中配置A級防化服,各級醫院急診科或門診也要配備少量B級防化服。因為救援的不僅是現場已經除去沾染的事故傷害者,也要救援自己前來就診沒有經過清除的事故傷害者。醫院急診科要有專門的空間來對可疑的帶有化學沾染物的事故傷害者進行洗消。

 

  需要注意的是,C級防護所用的防毒面具濾毒盒(罐)需要定期更新,每種類型的防毒面具的使用期限同不,這和有毒物的種類、濃度、使用者的活動情況等有關。超過使用時限的濾毒罐(盒)中的活性炭失去吸附作用,會使吸入的化學毒物穿透而進入人體,不能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化學事故發生時,首先進入現場的搶救人員一般為消防人員。消防人員通常要“要斷火源”或“隔絕火源”,這是為了滅火及增加熱阻抗,但不能阻止危險化學品的散發和泄漏。因此,消防機構應裝備一定量的呼吸性防護用品,比如正壓式空氣呼吸器逃生呼吸器等可供其在現場以最快的速度找出傷害者并進行搶救。

 

  盡管大部分生物因素事故發生的當時對人體的傷害常無明顯的表現,一般要經過一定時間才顯露出來,但對生物因素引發的事故救援不能忽視。防護化學制品的個體防護用品多能防護生物危害因素。

 

  根據事故多發的情況,公安、環保、衛生等相關部門也要配備一定量的個體防護裝置,以備需要現場調查采樣時使用。很多情況下應急事故救援有公安、醫護人員和其他人員參與。普通防護服包括公安制服和醫生制服對防護毒物侵入幾乎沒有作用。

 

  應急事故救援人員要采取正確的個體防護措施。個體防護用品的種類很多,錯用個體防護用品達不到防護的目的。因此,必須對事故現場的危害因素進行辨識,正確的選用和佩戴防護用品。